欢迎来到内蒙古矿业协会官方网站!今天是:

信息交流 Information exchange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交流>技术交流

技术交流

印支运动概况

来源:发表时间:2018-07-16 浏览次数:4496   关闭

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如今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即印度支那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总之,印支运动对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发展中的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