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为我国现阶段矿产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深入理解“向地球深部进军”号召的精神内涵,如何以前瞻性的思路、针对性的对策和具体的工作来向地球深部要资源,是发挥好中国地质调查局职能,响应“向地球深部进军”号召的关键。
走向深部,向深部要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中央及部局有明确的要求
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李克强总理对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五年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找矿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应予肯定。要继续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尊重科学规律,创新思路和机制,更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加大矿藏特别是国内矿藏深勘精查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指出,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战略,确立了“三深”战略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地调局地质调查创新大会上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要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己任,着力破解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重大问题。
2. 国家资源安全战略对能源资源保障需求
近年来,我国地质找矿虽取得系列重大成果,但未来5-15年,我国重要能源重要矿产消费量持续为全球最大,对外依存度仍会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较高水平;重要矿产资源静态保障年限呈下降态势,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受到严峻挑战。2017年,张高丽同志到原国土资源部考察指导工作时提出:国土资源部一定要牢牢守住国家资源安全的红线。
全球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占比研究表明,我国未来石油、金等矿产消费量仍将维持高速增长;铁、铜、铝等大宗矿产需求增速自2020年之后逐步趋缓,但仍将长期处于高位。
从全球重要矿产产量占比看,我国石油、铁矿占比较低,增长相对比较平稳;铜、铅、锌、铝等矿种产量占比仍在不断增长;黄金产量占比增加较快。
重要矿产对外依存度方面,国内石油、铜等重要矿产消费量远大于产量,对外依存度仍将维持较高水平;预计到2030年,石油、铁矿石、铜、铝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85%、80%、60%左右。
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铁、铜等矿种静态保障年限将下降到15年以下;锌、铝、铅、金等静态保障年限则将低于10年;2030年,铁矿石、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静态保障年限将跌至10年以内,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受到严峻挑战。
3. 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我国深部矿产资源潜力依然巨大,向深部要资源切实可行。根据全国资源潜力评价报告(2014年),我国矿产资源2000米以浅的预测资源量巨大,重要矿产资源2000米以浅的预测资源量都在已探明资源量的两倍以上。例如,2000米以浅预测资源量与查明资源储量相比,锑是查明资源储量的5.3倍;铅锌、金4.3-4.5倍;钨、菱镁矿、铬铁矿、锰、钼、重晶石为3.5-3.8倍;硬岩锂、稀土、煤炭、银、硫铁矿为3-3.2倍;硼、磷、铁、铜、锡为2.6-2.7倍;镍、钾盐分别为2倍和2.2倍。
4. 生态文明建设对矿产勘查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他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对矿产勘查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要注重“绿色勘查”。
据初步统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451个,约97万平方千米。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开展“绿色勘查”,就要求矿产勘查工作避让和退出自然保护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面上找矿的空间,但这也正是深部找矿发挥其用武之地的契机。
深部找矿具有以下优势:勘查活动主要在地表以下,对生态扰动小;受相同或相似控矿条件的影响,在已有勘查开发基地的深部发现优质资源的概率大;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已有探采选设施,多快好省地进行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制约资源型城市和危机矿山、老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困局,稳定职工就业。
我国深部找矿现状分析
1. 勘探开采深度
目前,国外矿产勘查开采深度超过1000米的矿山有80余座,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南非、美国、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国家。其中,深度在1000米~2000米的有60余座,2000米~3000米的有12座,3000米~4000米的有5座,4000米以上的有1座;南非的兰德金矿(West Driefoven)最大开采深度达到4530米;印度德干高原的科拉尔金矿钱皮恩里夫矿段最深达到3260米。我国金属矿产探采深度总体不足500米,开采深度超过1000米的矿山不足20座。目前,我国开采深度较深的矿床有:河南省秦岭金矿,1990米;云南会泽铅锌矿,竖井1526米;吉林夹皮沟二道沟金矿1600米(2013年竖井1320米);辽宁二道沟金矿1100米;辽宁红透山铜矿1100米;河北省金厂峪金矿1100米;胶东地区乳山、玲珑等4座超1000米金矿山,分别为1000米、1132米、1188.5米、1263米;安徽冬瓜山铜矿1100米等。这些矿床在深部探获了大量的矿产资源,展示了老矿山深部找矿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我国矿产勘查的深度也在不断加大,根据全国钻孔数据库(固体矿产)资料显示,全国已经完成1000米以上钻孔约14000个,2000米~3000米钻孔170个(煤田勘查14个、金属矿产34个,非金属117个,综合5个),3000米以上金属矿产勘查钻孔2个,均为胶东地区金矿勘查钻孔,分别在三山岛断裂带和焦家断裂带实施,孔深4006.17米和3266.06米。其中,焦家断裂带在2800米以深探获多层金矿体,是我国目前最深的见矿钻孔。该孔的实施,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地质工作者深部找矿的积极性。据统计,在胶东地区近年来共计施工大于1500米深的钻孔达183个。
2. 国家重大地质勘查专项取得一系列深部找矿突破性成果
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专项(2004~2011)”、“老矿山深部与外围找矿计划项目(2012~2014)”、“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2016~2018)”等重大地质勘查项目,均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原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参与组织实施或承担。2004年~2017年,累计投入资金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1亿元,地方财政资金3亿元,企业资金25亿元。累计完成钻探343.2万米、坑探45.5万米。这些项目开展了大量的深部找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深部找矿突破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深部找矿工作的发展。
(1)老矿山深部找矿新增一批资源储量
共398座矿山实施了接替资源勘查,新增资源储量达大型及以上规模矿床63座、中型117座,大中型矿床占实施矿山总数的45%。
比如,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深部找矿重大突破。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先后实施了危机矿山和老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通过研究罗布莎铬铁矿区含矿构造岩相带与矿体空间分布规律,配合重磁电综合解释,圈定深部找矿勘查区,经钻探验证发现隐伏矿体,实现了铬铁矿找矿重大突破。罗布莎矿床于2004年以后累计新增铬铁矿资源储量约400万吨,相当于前40年累计查明总和,占全国铬铁矿储量的80%。其中,2012年~2014年在罗布莎矿区发现和评价Cr-80等多个铬铁矿盲矿体,控制矿体长达160米,斜深300余米,矿体品位40%~55%,矿石类型主要为冶金级致密块状铬铁矿;引领企业跟进勘探,提交铬铁矿资源量201.77万吨。在香卡山矿区发现Cr-166等6个铬铁矿体,估算铬铁矿石资源量25.36万吨。2018年,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在罗布莎矿集区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已有3个钻孔探获稠密浸染状-致密块状铬铁矿矿石,仅以见矿孔估算,预计新增铬铁矿矿石近30万吨。初步分析认为本次发现的矿体与原香卡山矿区Cr-168矿体可能为同一矿体,预计该单矿体资源量有望超过130万吨,超过罗布莎矿区Cr-80矿体,成为罗布莎矿床乃至国内第一大铬铁矿单矿体。
又比如,广西铜坑锡多金属矿深部找矿重大突破。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专项通过实施广西南丹县铜坑锡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通过以理论创新指导找矿,通过对矿床成因模式和成矿结构面的研究,认为应注重对“硅钙面”和层控型矿体的探索,施工钻探开展深部找矿,在深部新发现层状矽卡岩型矿床:新增铅锌、铜、锡金属量287.56万吨,银2199吨,相当于5个大型规模矿床
(2)新发现2处国家级资源基地
通过国家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发现矿床和新增资源量,促进形成了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和西秦岭金矿两处国家级资源基地。其中,在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拜仁达坝、红岭等多个矿床实施了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新增锡50多万吨,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锡矿的勘查开发“南重北轻”格局;在西秦岭地区大水金矿(格尔珂金矿)、早子沟金矿等矿床开展接替资源勘查,新增金资源量200多吨,累计达到近600吨,有望成继胶东之后,我国最具潜力的金资源基地。
(3)多个重要矿集区深部发现了新矿种新类型
通过深部找矿,在辽东矿集区、内蒙古赤峰北部矿集区、山东牟乳矿集区、河南小秦岭矿集区、湖南坪宝矿集区、云南澜沧矿集区、广东大宝山矿集区等矿集区深部发现了新矿种新类型。例如,在云南澜沧铅锌矿深部,新发现了厚达696米钼矿,新增资源储量相当于5个大型钼矿;在湖南黄沙坪铅锌矿深部,发现厚达336米厚钨锡钼铋矿,新增资源储量相当于8个大型钨锡矿。
(4)找矿空间从地下500米拓展到2000米
以往我国的矿产勘查深度基本上在500米以浅,通过多轮的国家勘查项目的实施,将找矿空间扩展至地下2000米。2004年以来,全国固体矿产最大勘查深度为1400米;2006年,危机矿山专项在山东三山岛金矿实施的钻孔ZK56-4,孔深2060.5米,是我国首个突破2000米的固体矿产勘查钻孔。据统计,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在全国共实施2000米以深钻孔3个,1500米~2000米钻孔22个,1000米以浅钻孔295个,对推进我国的矿产勘查从500米以浅到地下2000米功不可没。
3. 深部找矿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
(1)创建了“三位一体”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
众所周知,矿产预测主要分区域矿产预测和勘查区找矿预测,前者被称为中小比例尺预测(≤1∶5万比例尺),主要目的是提交找矿远景区;后者被称为大比例尺预测,主要目的是部署探矿工程、揭露矿体位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创建并研究和总结出了许多区域矿产预测理论方法。如赵鹏大院士等提出的“三联式”数字找矿与定量预测评价矿产预测理论方法,王世称等提出的“综合信息预测方法技术”,朱裕生和肖克炎提出的“GIS矿产预测方法技术”等。然而,大比例尺矿产预测的概念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成矿区划”工作时才提出的。当时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内容,一直以来,也未形成一个整体的理论研究体系。追溯我国矿产勘查历史,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主要借鉴前苏联的做法,通过1∶20万区调、1∶20万区域化探、航空磁测和区域重力测量等手段获得基础资料,再通过区域性工作直接发现矿产地,或者通过物探和化探异常查证工作发现矿产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国第二轮区域化探扫面工作的进行,掀起了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信息为主的找矿热潮。这一时期,绝大部分矿产地是经过化探异常查证后发现的。直至20世纪末,我国矿产勘查基本以发现地表或浅部矿床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又掀起了新一轮矿产勘查高潮。随着勘查工作程度的提高,矿产勘查领域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从以寻找地表矿或浅部矿为主逐步转向寻找隐伏矿和深部矿。
以叶天竺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依托指导危机矿山、老矿山等国家重大找矿专项的宝贵找矿经验和生动矿床实例,在对国内几十个典型矿床成矿机制和找矿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填补了我国勘查区找矿预测的空白,也使深部找矿有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利器”。
该理论以勘查区找矿为出发点,以成矿作用内因(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外因(地质作用类型)为切入点,提出了勘查区找矿的地质方法解决方案,破解了信息不对称前提下二维转三维的找矿预测难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找矿标志的不确定性,显著提高了找矿预测可信度,为我国勘查区找矿领域提供了系统的方法体系。
以该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将勘查区深部找矿和已知矿山深部找矿定义为: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等理论为指导,以1∶1万~1∶2000大比例尺岩性构造蚀变地质填图为基础,通过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研究,构建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结合应用物探和化探综合方法,推断矿体赋存位置,通过工程施工,发现并查明工业矿体的专门性工作。近年来,老矿山找矿、整装勘查区和矿集区找矿工作的实践证明,在勘查区找矿或已知矿深部勘查工作中,按照此理论和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预测成功率。
该成果在国内已广获业内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的认可。陈毓川院士评价:“该成果为深部找矿提供了系统的方法体系,实现了深部找矿重大突破。”翟裕生院士评价:“该项工作改变了我国重要矿集区深部成矿特征的传统认识,对我国华北陆块北缘、西秦岭、黔西南等成矿区带金矿床类型及成矿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认识,并将该理论作为我国重要的原创性矿床学三大理论之一。”裴荣富院士评价:“该项工作开拓了我国深部找矿空间,引领全国深部找矿热潮,推动了深部找矿的战略性转折。”目前,该理论与方法被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的1∶5万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规范所吸纳。《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专著也已被选入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教材。
(2)深部矿产探测技术方法进步
技术是制约矿产勘查深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在深部矿产探测技术方法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国外有学者采用将直流(DCIP)电法与电磁探测技术结合起来,以期达到较大的探测深度(2000米)的同时又取得较高的分辨率。从发展大深度探测技术角度,国外大力发展金属矿地震技术。该技术在探测南非层控砾岩型金矿、追踪层控铅锌矿深部延伸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探测深度可以达到3000~5000米,这是目前深部资源勘查深度最大、分辨率最高的技术。国外先进的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技术的探测深度在500~800米,航空重、磁的探测深度一般小于500米。我国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努力,在一些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比如,在宽频电磁传感器、大功率电磁观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探方面探索研发了钻孔原生晕预测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同时,凝聚了一批研发力量,使我国初步具备从“并行”到“领跑”的技术研发潜力。
通过近些年的危机矿山、老矿山等国家地质找矿专项的找矿实践,我国也研发了一系列适合矿区复杂条件下的关键技术。众所周知,深部矿之所以难“找”,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探测方法对目标地质体的识别有效分辨率问题,即如何在各种复杂地质体的影响下提取到深部目标地质体的特征,并准确识别;二是矿区复杂人文条件对探测方法的干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检验探测技术方法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而非仅仅是该技术方法理论上能够“探的深”就行。例如:①2006年,危矿找矿项目首次采用直升机大比例尺低飞磁测技术,解决了地面建筑、高压线、选矿设备等因素引起的干扰问题。②首次研制了井-地磁测反演技术(SWMI3D),开发了井-地人机交互系统软件,探测深度推进到2000米。③采用重力、磁法、电法组合技术进行深部找矿,在吉林红旗岭铜镍矿区采用重力、磁法圈定岩体,电法探测矿体,并根据探测成果布设钻孔,成功在800米深验证见矿。④研发了大功率抗干扰电法仪KGR-1,并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了试验和应用,证实该仪器能够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具备一定的适用性。⑤强调按照“精细设计、精细施工、精细解释”的方法开展物探工作,做到“三精细”将是决定物探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4.深部找矿面临的问题
(1)理论和探测技术方法的局限性
尽管我国已经诞生了多个原创性矿床学和找矿预测理论方法,包括陈毓川院士等专家的“成矿系列”理论、翟裕生院士的“成矿系统”理论、叶天竺等专家的“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以及赵鹏大院士等专家的“三联式”数字找矿与定量预测评价矿产预测理论方法、王世称等专家的“综合信息预测方法技术”、朱裕生和肖克炎的“GIS矿产预测方法技术”等预测方法,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矿产勘查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性。成矿理论和预测方法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对于不同矿种和成矿类型的矿集区,仍需要深入了解地质运动深部过程、成矿作用及时空规律,对于需要精准定位的深部找矿工作,更需要精细刻画矿床深部三维结构,精准把握重要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的空间位置、形态展布和变化;探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和流体活动范围。
物化探探测技术方面:尽管很多方法技术的理论探测深度看起来足够深,但在面临我国金属矿产存在的地质条件复杂、目标地质体不明确和矿体不稳定、品位低、体积小等问题时,其有效性大打折扣,显得捉襟见肘。因此,仍需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地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仪器和技术方法组合的研发。
(2)找矿空间压缩,找矿难度增大
生态文明建设对矿业生产和矿产勘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矿产勘查工作将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找矿空间。有些工作区工作程度高,经过多年工作,露头矿、浅表矿、易找矿都已基本探明,必须进入到深部找矿突破阶段,但深部找矿线索不明,方向不清,久攻不破,取得找矿突破难度很大,开展深部找矿风险极高。
(3)人文环境干扰强
深部找矿“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还面临着已有矿山人文环境的干扰问题。例如矿业生产高压电、运输轨道、电缆、采空区等往往会对物探测量和数据解释造成巨大干扰,矿业生产产生的尾矿、污水、民采堆浸等对化探造成干扰,都极大影响了深部探测工作的准确性。此外,由于矿政层面存在深部钻探工程对于矿权的要求,导致很多项目受制于矿权,深部钻探工程难以实施。例如某矿区就存在着上部标高为一家企业所有,而下部为另一家所有的情况。类似因矿权而限制项目工作的情况,虽可向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协调,但于项目层面实施起来确系麻烦甚多,也无明确的规章条文对此类状况进行指导。
(4)深部找矿成本增高
开展深部找矿工作,不仅技术难度增大,需要更好的仪器、更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也需要更高的经济成本。矿产资源与生俱来带着“经济”的概念,深部找矿并不仅仅是找后备资源,更多是为了找经济的可采选的“工业矿体”,为企业创造效益,为国家工业建设添动力。特别是如今,企业是矿业的主体,中央资金和项目要想起到引领和拉动作用,就必须以寻找经济矿体为目标。而对于矿产品价格走低环境下、储备资源情况又每况愈下的企业来说,深部找矿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
(5)人才队伍有待提高深部找矿意识和水平
随着找矿工作的重心从区域找矿和浅表找矿转向深部找矿,一线地勘单位的人才队伍也应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水平的提高。部分队伍仍然停留在以往“通过区域性工作直接发现矿产地,或者通过物探和化探异常查证工作发现矿产地;通过进一步大比例尺物化探圈定异常,并直接施工工程验证;或根据已有矿体产状按照工程间距进行控制追索”的老一套找矿思维上。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先进的模型找矿和预测方法。
推动深部找矿的建议
1. 优化深部找矿选区
根据当前矿产勘查工作面临的形势,要提高矿产勘查集中度,加强深部勘查。一是矿产勘查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二是向大型矿产勘查开发基地、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集中。三是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矿产勘查前期工作后发现的有大型特大型资源潜力的矿床深部和外围集中。这些地区具有以下优势:工作和研究程度高,有详实的各类地物化遥资料可以应用;适用于矿集区或者矿床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相对比较成熟;基本建立了找矿地质模型。深部找矿工作不能从零开始,以往工作为深部找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在重要矿产勘查开发基地及重要矿集区,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探采成果,坚持“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的原则,把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研究,通过三维建模技术,精确刻画深部各类地质体,进行成矿立体空间预测,预测深部矿体位置。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项目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建立好数据库,为深部矿产勘查工作提供更好的资料转化服务;建设好“地质云”平台,做好资料共享和服务,使社会勘查主体和矿业企业都能享受到一流的地质信息技术红利。
3. 充分发挥好理论和模型找矿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好理论和模型找矿的作用,尤其是加强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已经建立的25种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在深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这25种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是根据中国典型的矿床类型所建立的实体化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涵盖了我国最重要的几种成矿作用类型。例如硅钙面热液交代型多金属矿床地质模型、“上脉下体”的钨锡矿二元结构模型等,这些模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特殊的地质背景、地史和成矿作用过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4. 创新、研发、推广适合中国特色的深部找矿技术
技术方法是透视深部的“眼睛”,技术方法创新是深部勘查的“钥匙”。深部信息只有通过技术方法去获取,预测结论也只能利用技术方法去验证。加强物化探资料的整理、研究和物化探异常的精细解释推断,提取物化探异常中隐含的深部矿化及地质信息,建立物化探异常与地质因素之间的联系,发挥物化探方法对深部勘查的指示作用。
结合我国矿床特征,加强深部探测技术、钻探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力求方法技术在复杂矿床应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充分发挥物探技术方法在深部找矿中的作用,研发推广使用大深度、抗干扰、高分辨率的物探技术。一是物探方法选择和使用必须确保物性前提。二是充分发挥物探“间接找矿”在深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即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直接寻找矿体,更多情况下是根据地质模型“探明”各类地质体和地质构造。三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坑道、钻孔,研发和使用井中物探或坑中物探技术。化探技术方法方面,总结一套适用于不同地区深部矿产预测的地球化学方法,建议:一是在基岩出露构造发育地区,开展构造地球化学测量;二是在矿山深部,依托原有工程,开展原生晕地球化学测量;三是在外来运积物覆盖区,开展深穿透地球化学和气体地球化学测量等。钻探技术方面:一是要把钻探技术作为深部找矿最重要的手段,不但商业性的工作要投入钻探工作,国家公益性、战略性的矿产勘查也要加大钻探工作量;二是推广利用钻进深度大、模块化、轻便化、经济环保的钻机;三是利用坑内钻,在已有深度上进一步加深。
5. 进一步创新找矿新机制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通过不断践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充分激发调动了包括资金、技术、利益各主体以及管理等各类勘查要素的积极性,形成了生动良好的矿产勘查局面。因此,在深部找矿方面,更应该发展和创新矿产勘查新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勘查要素的积极性。
中国地质调查局要充分发挥好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先行作用,围绕重点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加强基础性地质工作统筹部署,开展矿产地质调查、潜力评价。在整装勘查区、重要矿集区开展大比例尺的成矿预测、勘查示范以及关健重大地质问题的攻关等,为社会、矿业企业做好公益性服务。各省厅发挥好找矿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相应工作制度,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统筹各类勘查资金,协调解决找矿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处置成果,协调利益分配等。企业发挥好找矿主体的作用,通过竞争,引入优势企业开展风险勘查和商业性勘查,加大投入,尽快实现突破;勘查程度的提高将反过来带动研究程度的提高。地勘单位要发挥好找矿主力军的作用。地勘单位是我国特有的找矿队伍,是宝贵的财富。增强地勘单位的市场影响力,全面实现地勘单位地质工作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不断提升其自身实力和科技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构建矿产勘查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地勘单位积极性。
矿产政策层面,应当允许和鼓励国家投入进入已设矿权范围内开展深部找矿预测。探索国家与市场共同投资的矿产勘查制度,采取后补助、PPP或风险基金等多种举措,持续保障矿产勘查的强度。明确公益性、战略性找矿项目的工作性质,减少找矿成果资源处置时与民争利、与企业争利,从而提高企业找矿积极性。
6. 加强深部找矿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承担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及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由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牵头,地质高校、科研院所教授以及一线地勘队伍专家参与的深部找矿预测团队。建议从部局层面,充分依靠这一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激活和保持其活跃性,为深部找矿项目论证、实施指导护航。
针对深部找矿需求,以各省一线勘查专家为主组建监审指导专家组,开展野外现场指导,会诊深部找矿疑难问题,为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答疑解惑。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深部找矿理论技术培训、专题研讨,彻底改变矿产勘查队伍以物化探扫面圈定异常,检查异常,实现找矿发现的传统模式,建立以先进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的现代化、信息化的深部找矿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