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核地研院”)成立于1959年3月,是一所以铀矿地质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
这家单位的实力如何呢?在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在铀矿专题论坛上发表了《相山铀矿田科学深钻与铀-铅锌铜多金属矿化》的专题报告。
相山铀矿田科学深钻被誉为核工业第一深钻。目前,钻探工程虽已完成,但相关研究工作还在继续。从已有成果看,这一工程至少形成了两大成果,一是
首次在国内发现最深富铜矿化,证实我国在2000米以下的第三找矿空间,仍具有很大的富铜找矿潜力;二是形成了硬岩型铀矿的深部勘查技术体系。
详细情况请看以下推送
一:新发现,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在相山铀科学深钻实施中,我们在2817米深度揭露的富铜矿化,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深的铜矿化。”在19日进行的天然铀论坛上,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在《相山铀矿田科学深钻与铀-铅锌铜多金属矿化》的专题报告中发布的这一信息表明,我国2000米以下的第三找矿空间,仍具有很大的富铀找矿潜力。
李子颖说,在国防科工局的支持下,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于2012年7月在相山矿田实施了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用时9个半月完成2818.88米钻探工程,岩心采取率达到99%以上,在深部地层中揭露了大量铀多金属矿化,实现了深部找矿的重大发现。钻探工程不仅发现了4处铀矿化段,还发现了5段铅锌金铜等多金属矿化,在1500~2818米深度范围内存在很好多金属矿化,其中,在2817米深度的富铜矿化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深的铜矿化。同时,还在1846米处发现品位1.357克/吨的原生金,并厘定出金的赋存层位和找矿标志,为开辟相山矿田金矿勘查新局面提供了线索。
李子颖表示,这一重要发现,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火山岩型铀多金属的深部找矿空间,而且证实我国在2000米以下的第三找矿空间,仍具有很大的铀多金属找矿远景和潜力,本次重大发现。
二;新技术体系,形成的硬岩型铀矿深部勘查技术体系,已成为我国开辟第三找矿空间的利器
“近两年,以我们建立的硬岩型铀矿深部勘查技术体系为指导,我国在江西相山西部、广东长江地区和湖南鹿井等地区深部,均钻遇高品位大厚度的铀-铅锌银金等多金属矿。”日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成果表明,由他们在相山科学深钻基地持续数年攻关构建起的这一技术体系,已成为我国开辟第三找矿空间资源潜力的利器。
李子颖说,在国家国防科工局的支持下,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于2012年7月在相山矿田实施了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经该院科研团队持续数年攻关,构建起我国硬岩型铀矿矿深部勘查技术体系,为我国开辟3000米以浅第三找矿空间的资源潜力,准备了完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
在铀矿科学钻探场址优选上,形成了基于已有的地质资料,采取精细地质调查、物化探测量、三维地质模拟等手段优选场址的技术路线;
在深部钻探装备上,研发了集电、液、气、信息技术为一体大口径高效深部钻探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及工艺,提高了钻探装备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
在钻探工艺上,探索出了绳索取心钻具+液动冲击器+高效长寿命钻头组合钻进工艺,钻探台月效率达400米,岩心采取率99.9%,平均钻头寿命115米,居于国内深部钻探技术领先水平;
在矿物识别与信息提取上,形成了利用高分辨率可见光-短波红外成像光谱测量技术;在攻深找盲技术手段方面,完善和提高了我国铀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建立了深部铀矿找矿快速的物探、地球化学方法技术体系。
近两年,科研团队继续开展了这一技术体系的丰富完善研究,并形成了多个新成果:
针对深部铀成矿环境探测,成功开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快速有效提取与识别深部铀成矿信息的综合系统软件平台;
铀多金属矿产勘查中高光谱遥感蚀变矿物识别和提取技术在甘肃、新疆、青海等找矿应用中取得明显效果,发现了铀、金、铜、铅、锌、钼、镍等矿化异常十余处;
自主研发了深井多参数探测仪通过测试,逐步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
大口径(终孔孔径122mm) 金刚石绳索取心深孔地质岩心钻探设备和工艺技术在我国铀矿与页岩气勘查中得到了成功推广运用,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为推进同类型铀矿地质深部钻探施工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际操作范本。
硬岩型铀矿深部勘查技术体系大大拓展了深部找矿空间,在同类型矿床勘查中具有很好示范和引领作用。
同时,科研团队还加大了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利用该技术该体系的深部钻探场址定位技术,开展了深部铀多金属成矿环境和攻深找盲的应用实践,并在多个矿区取得了良好效果;依托该技术预测了若干深部具有成矿潜力的矿床、成矿远景区和铅锌银铜金等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指出了铀多金属资源攻深找盲方向,提交了一批新的铀多金属资源勘查区,通过钻探查证在江西相山西部、广东长江地区和湖南鹿井地区深部发现了高品位大厚度的铀-铅锌银金等多金属矿。
科研与生产结合、有成果除继续深化外还及时进行应用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这一思路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