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航空、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都以有色金属材料为生产基础。随着现代化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有色金属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努力推进产业发展由大到强,在总量规模、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为实现有色强国梦积累了丰富经验。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10月,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在正常区间运行近两年之后,首次回落到偏冷区间。前三季度,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具体来看:
生产方面。1月~10月,10种有色金属产量4522.5万吨,同比增长4.4%,其中与铟铋锗相关的铜产量增长10.54%,原生铅产量增长5.86%,精锌产量下降3.11%。
效益方面。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回落,利润降幅扩大。1月~9月,7805家规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46.4亿元,同比增长8.9%,增幅较前8个月下降0.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096.8亿元,同比下降10.3%,降幅比前8个月扩大3.2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有色金属工业投资总额虽然结束了持续回落态势,但增幅比较有限。1月-9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2.3%。其中,矿山同比下降15.6%,冶炼和压延业投资增长6.6%,继续呈现分化格局。
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和贸易周期性趋缓对有色金属出口影响可能逐步显现,国内消费在房地产政策趋严的情况下难有改善,但镍钴、钨钼等高新技术材料需求增速加快,主要有色金属生产有望延续平稳态势。随着各项减税政策和降本增效措施的落实,有色金属行业经营成本增幅有望收窄,行业利润有望止跌企稳。
近年来,中国小金属品种产业格局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生产增速有所放缓,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经过多年的产业快速发展与市场激烈竞争,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品种生产增速的放缓,与之相伴的小金属品种,生产增速也相应放缓。在政府淘汰落后、加强环保安全整治等政策的引导下,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我国企业推进重组整合,小金属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资源、人才逐渐向优势企业聚集。云南、湖南、广西、河南等小金属生产集中的几个区域,产业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小散企业云集、环境污染严重、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已然改变。一批优秀的小金属专业化企业脱颖而出,其产业规模在全行业的占比、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与下游产业的结合度和被认可度等,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是应用技术有所突破,产业链条合理延伸。经过多年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实践,中国在高纯金属、6代以上的大尺寸铟靶材、大尺寸锗单晶、光纤四氯化锗、氧化镓、氧化铟、磷化铟、有机硒等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开始规模化量产,产品在得到国内知名下游企业应用的同时,还部分出口西方发达国家。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与新产品的开发,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而且推进了产业链条的合理延伸。一方面,骨干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凭借技术突破和产品开发,拉长了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凭借优势企业影响力与美誉度的提高,吸引了下游相关企业的合作和产业群的聚集,拉动效应明显,企业效益也有所改善。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小金属行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主要表现在:满足高端需求能力不足。一些关键技术和材料制备方法的突破还是初步的,高端产品开发与生产规模,明显不能满足下游高端需求,既使部分有所突破,也存在批次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被市场接受程度还不高,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协同开发能力不强。不仅与下游企业紧密结合、联合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不足,就是在业内,企业各自为战较为突出,研发碎片化,协同创新不落地。由此,也影响到国内消费的拓展。企业分化现象明显。由于小金属大多是主金属的副产品,原料来源不同、原料成分复杂,有些生产小金属的原料甚至被归为危废,处理起来需要更高的环保投入,企业发展水平明显拉大。价格低迷效益不佳。2015年以来,除了钴、锂等与新能源有关的品种以外,其他小金属的价格,基本上在生产成本线徘徊,企业效益受到影响。
2019年是我国小金属行业稳步回升的关键之年,行业向好发展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但转型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产业的崛起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