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矿业协会官方网站!今天是: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呼吁 树立时空观促进生态与文明“交融”发展

来源:中国矿业报 本报记者:周铸 陈华文发表时间:2019-03-08 浏览次数:2819   关闭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18年工作时表示,去年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也指出,当前我国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仍然繁重。


对于长江经济带来说,报告指出,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报告提出,2019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要力争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童金南教授长期以来有着深入的思考。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童金南就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接受了《中国矿业报》记者的采访,作为地质古生物学教授,他习惯于从地质时间和全球空间尺度,认识现今的地球和生物界,分析地球生物和环境如何变成今天的模样,思考人类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走向何方。


由于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演变发展历程的原因,童金南认识的地球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经历了30多亿年与地球环境不断斗争,经过生死考验,反复淘汰和创新,最后形成的复杂生物-环境共同体。在他看来,这个共同体优于自然界中一切无机系统,人类之所以能够从生物界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其拥有了目前最高级的智慧。而文明是智慧的产物,是智慧生物通过规范自我行为,构建起来的和谐社会及其物质和文化产物。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童金南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相加,而是自然进化的生态系统和社会发展的文明系统的交融。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既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建设人类文明,同时也要为满足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合理改善生态环境,两者互为依托,协同发展。


在童金南看来,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基本上只关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回归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绿色发展。这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国在经历了近几十年来为发展经济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过程中,由于过度和无序的自然资源开发而造成一些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而不能自我修复,从而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童金南认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至少还有两个更深层次的内涵。


一是采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进行人类文明治理,从而提升文明发展水平。地球是最大一级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有无数的次级生态系统,各类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各有特色,互不相干或通过某些生物或环境因子密切相连,但它们和谐共处,共同进化,形成一个完美的命运共同体——生物圈。同样,整个人类也是一个共同体,其中包含的各种文明在其发展历程中,也形成了既独立又可能存在一些关联的特色体系,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系统,具有与生态系统十分相似的演变和发展规律。进一步讲,将这些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和国家或组织机构治理中,就能够获得重要启示。例如,大到国家治理领域,全球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存在多样性应该是最好的布局;小到人才培养方面,各类人才不应该采用千篇一律的标准。简言之,多样化应该是生态文明进步的基本表现形式。


二是通过提高人类文明水平,更加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当今世界,人是主体,以人为本是核心。人既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很多研究表明,地球的诞生与太阳系中其他星球的诞生是同时的,而且当初它们也具有基本相同的环境条件。但地球现在是太阳系中唯一具有适合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条件,这一些都是由于生物对地球环境不懈改造的结果。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能一味强调环境保护,适当的环境改造还是必须的。当然,其前提是要在切实弄清其基本生态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另一方面,有限度地满足人类文明发展的需求,因为必须将人类文明活动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时指出:“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也就是说,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严抓环境保护,同时也要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在“生态红线”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适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生态和文明建设要同步发展,这才是最优组合。


那么,如何做好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既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发展经济和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童金南指出,其关键是摸清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家底,合理确定支撑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文明系统之间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科学勾画“生态红线”。


据此,童金南呼吁,要尽快启动“摸清家底”的长江地质生态国家级研究计划“五维长江”。所谓“五维”,其前“三维”是指对长江流域的空间地质结构,这需要开展系统的基础地质调查,查明地上地下的各个地质单元、地质构造及各种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等。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联合开展表层和深部勘查和探测研究。“第4维”是时间轴,即研究该区域的地质和生态环境演变历史,弄清当前地质和生态环境的来历和现状,预测未来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发展趋向。“第5维”是人类活动轴,即人类文明建设需求,包括人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需要。结合区域地质和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确定支撑人类各种文明活动,如工程建设、城镇建设、农业生产等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并明确相应的生态红线,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童金南认为,若专家学者联合开展“五维长江”研究,其成果将是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效保证,希望国家尽快启动相关工作。


此外,他还表示,当前迫切需要深化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树立生态文明的时空观,既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又发展好区域社会经济,实现生态和文明“交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