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矿业协会官方网站!今天是: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废矿坑”成为“聚宝盆” ——云南大板桥石灰岩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纪实

来源:中国矿业报 本报记者:王琼杰发表时间:2019-06-05 浏览次数:4265   关闭

五月的昆明,天空湛蓝,满山吐翠。


站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东边的上石将军山顶,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铺满了山坡,其中不乏红豆杉、罗汉松等一些名贵树种。微风吹来,松涛阵阵,香气四溢。


如若不是与尚未治理的废弃矿坑相连,很难想象这美好的一切,竟然是在大板桥石灰岩矿已经废弃的矿坑上建设起来的。




治理后的废弃矿坑已郁郁葱葱,丝毫看不出原来矿坑的痕迹


“昔日矿山废弃地,今日经济增长点。”当听到这128.17公顷的矿山废弃地完全由民营企业自己投资恢复治理,且正通过有计划的“间伐”移植部分树种已实现了良性循环后,曾担任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近10年、力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产业化的关凤峻,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兴奋起来,“大板桥石灰岩矿的做法,实现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消除、土地复垦利用与新的产业经济形成的互促共进,完全符合‘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环境治理新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


满目疮痍隐患多


大板桥石灰岩矿山西侧约1.5千米处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矿区面积1.8049平方千米,生产规模88万吨/年。矿山于1982年动工建设,1984年试生产,1986年投产,为水泥厂石灰石原料供运矿山。2016年,该矿山由云南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全资收购。


由于矿山开采历史久远,采用的又是开膛破肚式的露天开采方式,大板桥石灰岩矿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裸露的矿坑,犹如一块巨大的疮疤,与美丽的春城和新建的长水国际机场格格不入。


站在矿山附近的上石将军山顶,远眺还未来得及恢复治理的矿区,偌大的深坑,陡峭的边坡,堆放的废渣,令人惨不忍睹。


更让人担忧的是,矿山由于长期持续开采,还诱发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该矿山开采边坡出现了一次较大规模滑坡,引起当地政府与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的高度重视。


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经多方调研,专门引进了在土石方及排危绿化工作方面富有经验的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对滑坡体进行削坡治理。但由于削坡坡度不够缓,在2009年滑坡体再次出现了滑动。


“昆明平时干旱少雨,我们原先设计的坡度本该不会出现问题。可没有想到2009年昆明雨水特别丰沛,特别是一场突发的暴雨,让我们治理后的滑坡体再次出现了险情。”谈起当地的情景,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吕世文心有余悸地说。


独辟蹊径谱新篇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需要的是真金白银的大量投入。30多年的开采历史,高达1.8049平方千米的矿区面积,使大板桥石灰岩矿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陷入了困局。


计划经济时期矿山开采所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应该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出资恢复治理。然而,面对这样的“大窟窿”,单纯靠国家财政拨付的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而完全靠矿山企业自身来恢复治理,显然也走不通。因为彼时水泥行业因产能严重过剩,许多水泥厂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矿山企业连自身生存都成了问题,对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引入社会力量,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新路子。2008年,矿山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大胆引入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来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社会资金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要追求回报的。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经过协商达成了共识:矿山负责提供开采损毁的土地、固体废弃物,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依据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通过在矿山损毁土地区域栽植大量绿化苗木外售及处理矿山固体废弃物破碎后作为骨料外售获利来完成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我们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矿山开采遗弃的废料,以及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自己削坡产生的废渣废土由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矿山所有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也由他们完成。这样以来,我们就节约了大量的治理资金,可以放开手脚全心生产。”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进驻后,面对一个个陡坡,先从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控制山体滑坡入手,逐个进行削坡处理,然后再植树复绿。他们把削坡中剥离的表土集中堆存用作绿化覆土,部分土石用于生产水泥配料,不能用作配料的部分采用Keestrack履带移动重型筛分机进行3级筛分,粒径≥45毫米的破碎后作为骨料外售,粒径介于45毫米~10毫米的用于铺筑矿区道路,粒径≤10毫米的作为绿化覆土配料,既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全部被回收利用,又为矿区生态恢复治理提供了土壤。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起初进行生态修复时,由于经验不足,缴纳了一笔昂贵的“学费”:边坡削坡不够缓,地质灾害隐患没有得到根本消除;覆盖的土壤厚度不够,树种不对路,加上当地干旱缺水,许多树苗栽上没多久,就相继死掉。


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及吕世文并没有气馁。作为当地林业大学的客座教授,吕世文一方面把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得到的栽树种草经验发挥到极致,一方面又开始在创新中探索新办法。他们先分台阶再放缓边坡,并及时对平台、边坡进行绿化,保证了边坡基本稳定。对土壤覆盖层加厚到1米,废弃矿区里的土不够,就从外面购进。与林业大学合作,研究适宜栽植树种,探索树苗防寒新技术。


“云南地势复杂,各地海拔、气候环境不一,选择树种和栽植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通过多次试验,发现矿区适宜植被生长的最低土壤覆土厚度是平台1.0米、边坡1.5米,适宜矿生长的绿化树种有17种(乔木9种、灌木6种、草本2种),不适宜生长的有6种(乔木4种、藤本2种),其中光叶紫花苕子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适宜矿区植物防寒的措施是烟熏法,即利用管护绿化树种修剪的枝条燃烧释放烟雾防寒。”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吕世文俨然已成为一个林业专家了。


产业模式可复制


行驶在如茵的平台小路上,两边的树木已经成林,伸出的枝条不时剐蹭着车窗。


“树下面我们还专门散植了荞麦,专门为鸟儿提供食物。”吕世文笑着说,“现在山坡已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每年都会有许多鸟儿来栖息、觅食或过冬。”


据粗略统计,截至2018年底,云南钢力建筑有限公司已出资7500万元,恢复治理面积约128.17公顷,栽植绿化树木136.97万株,建12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集水池1个、50立方米临时铁皮储水罐3个、沉砂池35个、土质截排水沟10千米、水窖15座、矿山碎石主干道路(路基宽11米)5千米、碎石次干道路(4米~6米)4.5千米、浇水软管8000米,植被管护工人45人。经过9年的恢复治理,矿区形成了完善的道路、截排水、供水、消防、绿化及管护系统,矿区景观优美、物种丰富,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绿地景观,达到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的。


“当地政府对我们的治理模式给予高度肯定。按照政府要求,在两年内我们要完成整个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因为我们全部是密植,等树苗长大后,我们要间伐出2/3进行出售,而剩余的1/3就无偿交给地方政府了。”吕世文说。


据了解,目前,这个治理模式在云南石灰石矿山恢复治理中尚属首例。当前,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位于各类保护区内的石灰石矿山大量被关闭,仅2008年昆明市滇池流域保护区内的采石场就关闭了326家,而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临大量的恢复治理资金难题。如果将本矿山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模式及总结出的治理经验推广应用于这些矿业权灭失、关闭矿山或类似的生产矿山,可为政府部门、矿山企业解决大量资金、技术难题,推进石灰石矿山行业建成“绿色矿山”的步伐。


对此模式,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现场调研后进行了充分肯定:“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出资,利用密植苗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再通过间伐出售成型的树苗来获益,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化模式,值得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