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相较于历史长河,人们常常喟叹人生苦短。但有一个人留下了这样的话:“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是多么幸福、愉快、生动、活泼!”
他就是李四光——我们地质工作者再熟悉不过的大家、敬仰的前辈、我们的老部长。
今年是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7月10日,中国矿业报社全体员工慕名前往李四光纪念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追随足迹,大家领略了李四光先生惊涛拍岸、斑斓多姿的一生。春风化雨,这趟不寻常的“寻根之旅”,在大家的心田里埋下了“初心”的种子,干事创业打开了天窗亮堂堂。
他是一道光,如此明亮
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11号,是李四光工作生活的地方,现为纪念馆所在地。一进门的一张照片上,年轻的李四光炯炯有神的双眼,吸引了记者的第一道目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他十四岁那年,听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便说服家人前去报考。在填报名表时,他把年龄误填到了姓名栏,但他不愿把不多的盘缠浪费在再买一张报名表上,于是灵机一动,把十四加了几笔改成李四,但他觉得这个名字太普通,这时他抬头看到学堂中央挂着的‘光被四表’牌匾,豁然开朗,就从中取了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就成了李四光……”讲解员动听的声音不觉入耳。哦,原来能成为“大家”的人,很早就表现出了不凡。
人的一生很短,短到朝如青丝暮成雪,短到朝菌不知晦朔。然而,人的一生也可以很长,长到不断被后人继承和发展;长到作为一颗小行星,成为浩瀚宇宙的观察者。
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创立地质力学、提出找油新理论、涉足地震预报、创办学校,甚至还创造了一个汉字……参观时,许多人感叹:这个人怎么能做成那么多事,还都是大事儿;这一家子怎么这么厉害,一门三院士;从学造船到学采矿到学地质,当过进士也当过院士,用音乐找到伴侣,把82岁的人生,活出别人的几辈子。
思维上敢于打破常规,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祖国对人民的款款深情,这或许就是答案。
石头不语,字迹娟秀的手稿难掩时光雕琢,却回答了这位科技工作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这座纪念馆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他当年的思考。”李四光一生的探索和思考,最终凝练成爱国、创新、奉献的李四光精神。这道光同千千万万道光一起,前赴后继,穿透了漆黑的地层,照亮了中华大地的山川土石。
在全国小学中,有5000多支“李四光中队”,这些孩子成为向社会传递地球科学知识、环保理念的重要“小”力量;对地质科技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李四光学者”称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所即将出版《李四光全集》,他们希望,这套书籍不仅是李四光一生的记录与科学总结,更是弘扬新时代地质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载体……
不知不觉,李四光已成为了地质矿业行业乃至中国人的一座精神高地。
你的光在这,实干兴邦
此次活动是中国矿业报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如何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进各项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坚决贯彻落实局党组要求,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着力解决认识上能力上作风上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适应问题,推动报社事业改革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具有极强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这是报社党支部《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中的一段话。其开展的核心就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国家需要什么,他学什么。”“早年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毅然回国;回国后根据祖国建设需要不断调整拓展研究方向。”“印象最深的是周总理写给主席的字条,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参观后大家纷纷表示,李四光的爱国情怀和科技救国精神深深打动了自己;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今年6月1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局机关各部室主要负责人前往李四光纪念馆参观。在现场学习和讨论中,局党组提出,新时代要继承和发扬李四光精神,以李四光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每一位加入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成员都能收获一种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要把李四光纪念馆建设成为局新入职职工的教学基地。
“今天是我来到报社的第二天,有幸和大家一起参观李四光纪念馆,很有意义,很受震撼。”中国矿业报社95后财务于斯娜对记者说,自己虽然不是地质专业出身,但听过“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觉得地质队员是以身报国的英雄。入职后的这场活动,将激励她在以后的工作中艰苦奋斗,从现在开始学起、做起,努力做一名献身地矿事业、精通业务的财务人员。
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这句话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发言中。
有人说,科学的突破本质上是思想的突破,而任何伟大的突破都源于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当前,这句话的内涵已不仅限于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成为各个行业蓬勃发展弥足珍贵的宝藏。
《中国矿业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矿业、服务矿业。而今,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党和国家对地质矿业事业的新要求,“依托地质调查先行优势,精准服务中国矿业全产业链转型发展”的职责定位,将在新时代为我们注入源头活水。从精准服务中国矿业转型发展的高度,来设计和打造具有影响力、权威性的全新服务产品和信息平台,部局党组为《中国矿业报》的振兴明确了方向。参观活动,让我们再次确认了报纸的根在哪。
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不能忘了初心。我们将更深地融入行业脉搏,沉入一线,调查研究,积极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勠力同心开创矿业媒体新局面。
参观途中,报社党员、编辑申文静对一块展品研究得津津有味。“正在寻找矿物/收藏版内容的蛛丝马迹。”她笑着说。
犹记清晨出门时,倾盆大雨愁煞人,然而当我们踏出纪念馆,太阳竟从云层中露出了光芒。确实,这座草木环抱,浓缩了李四光人生精华的博物馆,带给几经创业的《中国矿业报》人的,不仅仅是触动,更是深思和启迪。这场与大师的隔空对话,是一次生动的教学,是凝聚力的再造,更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有了目标和方向,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有了新生力量的加入,《中国矿业报》小小苗儿初心不改向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