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内蒙古矿业协会官方网站!今天是: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变“废弃区”为“聚宝盆” ——江西寻乌县文峰乡涵水片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纪实

来源:中国矿业报 本报记者:吴 昊 通讯员 叶利国 薛磊发表时间:2019-08-27 浏览次数:3834   关闭

水分两海三江饮,地主东南赣越担。


五月的江西,青山葱郁,景色秀美。站在三江之源的寻乌县,更能感受到山青水秀间孕育的自然灵气。寻乌没有外来河流经过,寻乌之水全部来自天上的云雨汇聚。向东经贡江合赣江、汇长江流东海,向南分别经东江、韩江到南海。寻乌,便是这滋润一方的三江之源。


站在寻乌县涵水山头向远处眺望,一条崭新的自行车赛道映入眼帘,听说不久前刚刚有一批广东而来的骑行爱好者,举办了一场赛事。自然与人文,仿佛在这里找到了最恰当的方式彼此促进融合。


很难想象,眼前这一片郁郁葱葱的青山、错落有致的良田、宁静祥和的湖滨湿地是在废弃矿山修复的基础上而来的。


东江源头的生态赤字


提起过去,上甲村的村民们摆了摆手,不愿多说。寻乌县是世界上最大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采稀土的县之一,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稀土王国”的美誉,没有给这个地区带来过多的经济效益,还为这个“东江源头县”带来了生态赤字。过去在开采稀土的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问题,以强酸置换稀土,导致矿山土壤呈弱酸性,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座白茫茫的“雪山”。但凡住得近的村民都知道,这“雪山”散发着刺鼻的味道。


更让人担忧的是,东江源头的寻乌,水质发生改变,氨氮值、高锰酸盐、总磷更是远远超出了三类水的标准,对下游广东省、乃至香港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


改变,已经是刻不容缓。


生态修复治理的“硬骨头”


“整个项目的治理范围是17.86平方千米。”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心里预期,但是当听到这个数字时,即便是走过不少矿山修复项目的记者,也着实吃了一惊。治理面积大意味着工程工作面比较分散,施工区域较多。不仅如此,涵水片区矿山修复治理中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稀土开采后的矿山土壤成弱酸性,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早已不适合植物生长。光秃秃的废弃矿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其实之前已经有过施工单位做过矿山修复项目,结果雨季一过,就仍是片草不留了。


说得再直白些,涵水片区就是块人家啃不动的硬骨头!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施工单位——江西有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可是没少想办法。项目组从农业部门请来了专家,对草籽进行反复配比、实验。为恢复土壤的活力,施用改良剂改良土壤的酸碱性、人工培土,从山外运来了30多厘米厚的新土进行覆盖,对治理区土壤进行彻底改良,提高土壤肥力,让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转化。同时,在施工工艺上也进行了创新。“过去的施工单位就是简单的喷一层土,雨季降雨量增大水土就涵养不住了,”江西有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祖强告诉记者。总结了前人的教训,项目组边坡刻槽,放置植生袋、挂网客土喷播植草等一系列的施工工艺,保证了绿化成活率。再通过植物的生态作用,使表层土及地表水达到预期的目标指数,再经历长时间的生态沉淀,提高成活率,确保达到工程要求。


生态修复不仅仅是给矿山复绿这么简单。


在寻乌县文峰乡涵水片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过程中,项目组积极响应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号召,全面贯彻落实有色地勘局“大地质立局,多产业并举”发展战略,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新理念,一改原来的碎片化治理模式。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治理原则,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体统筹推进,在短短九个月内,使区域水土流失大幅降低、土壤有效改良,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如今变成绿化覆盖率达到95%的生态休闲区。通过矿山整治、河道治理、自行车赛道修筑、乡村美化,推进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等文旅项目建成,使“废区”变成了“宝盆”。


最让人欣喜的是,水体中的氨碳含量大大减少,入河水质大为改善,实现了由Ⅲ类水质提升为Ⅱ类水质,“劣水”变“清泉”。


东江源头的水源又焕发了“活”力。


寻乌县发改委对项目成果进行了高度评价,称赞其“实现了水土流失控制、植被质量提升、河流水质改善和土壤理化性状改良等四个方面的治理目标,促进了小区域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功能持续改善。”


据了解,目前,这样的综合治理模式在南方稀土矿矿山修复中尚不多见,如果将经验成果进行推广,将有效推进那些废弃的稀土矿山重焕生机。


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谈起现在,上甲村的村民们便如同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自豪地指着远处一排漂亮的乡间小屋对记者说:“那就是我们的家!”原来,改项目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整治上甲村村庄风貌。如今,破旧的房屋变成了白墙青瓦的崭新农房,过去泥泞的小路现在宽敞整洁,湖滨实地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大大提升了村里的人居环境。


过去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重现了鸟语花香,连村里的“飞鸟”也归巢了。“过去一心想走出去。现在环境好了,很多人周末带着孩子回来度假,甚至有的直接回来安家。”上甲村村长说。


不仅有看得见的改变,村民们的钱袋子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综合治理后带来的实惠。在整治后的土地上,村民种上了百香果和油茶等经济作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收入。


整治后的寻乌还引来了“金凤凰”。平整后的土地上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光这一项,一年就能给县里带来上千万元的利润。


今年4月,寻乌县实现全面脱贫。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阐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两山论”如今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这既代表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也早已在各地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


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不仅还清了过去生态的欠账,还实现了经济效益,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寻乌县的故事正是“两山论”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