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2012年,长泰县出台了关闭饰用花岗岩矿区规划方案,2017年底全面关闭吴田山矿区;2018年1月底,对吴田山矿区的10个矿段、63个矿点实行断电、断水和清理机械、设备和人员,并率先关停了陈巷美彭、林墩江都矿产收费站以上的79家石材加工企业;2019年3月,推动石材加工业综合大整治,全县1342家石材加工企业在5月底全部关停整治。
9月11日,由绿色矿山推进会委员会主办的绿色矿山院士行走进福建长泰站,为吴田山矿区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把脉问诊。当听到长泰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叶水山关于长泰县近年来如何坚持生态优先,关闭整治矿山,强力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整治,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情况汇报后,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会长汪民感触颇深地说:“吴田山矿产资源的开发曾是长泰县的一大支柱产业,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时候,长泰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关停吴田山矿区,并积极推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以生态修复催生新业态赢来新‘长泰’,值得肯定和推广。”
昔日支柱成“包袱”
长泰地处厦(门)漳(州)泉(州)中心结合部、厦漳“半小时经济圈”,素有“厦漳近郊、闽南宝地”之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森林覆盖率76.2%,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这里经济发展优势明显,连续12年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2018年人均GDP位居全省县域前十名。
长泰县吴田山矿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优质的G654花岗岩为主。在资源紧缺年代,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无疑是最直接最简捷的发展方式。长泰县也难以逃避此宿命。自20世纪80年代末,该县的吴田山矿区开始开采以来,矿山数量日益增多,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全县石材加工行业的发展。截至2019年初,该县石材加工企业数量达到1342家,成为当地的一大经济支柱。
矿山开采在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滚滚财源”之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
“长年累月的持续过度矿山开采,加之早期的开采缺乏规划和生态修复措施,带来了较多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安全隐患等问题,区域内的植被生长性能、物种多样性降低。”叶水山介绍,通过近30年的矿山开采,吴田山矿区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影响面积高达7平方公里。因为矿区主体变换频繁,致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主体灭失,矿区生态修复举步维艰。
当天上午,绿色矿山院士行的专家一行顺着盘山公路前往吴田山矿区实地踏勘,所经之处郁郁葱葱,挺拔秀丽的巨尾桉,枝叶茂盛的松树,加上点缀其中的各种花草,以及成片的香蕉林、丝瓜藤,俨然走进了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世外桃源”。然而,当专家们来到位于山顶的吴田山矿区,触目所望,却见废弃矿坑遍地开花,犹如一块块白色的疮疤散落在青山之中。遗弃的石材荒料更是被任意堆放,随处可见。满目疮痍的矿坑与山下的美丽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山下一片翠绿,山清水秀;山上一片狼藉,惨不忍睹。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矿山开采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特别是被随处堆放的石材荒料,很容易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面推进吴田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势在必行,早治理早主动,早修复早受益。”汪民说。
吴田山矿区开采后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不仅已成为当地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而且因责任主体灭失、破坏范围广、后期生态修复投入大,还成为地方的一大“包袱”。
壮士断腕抓整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痛定思痛的长泰县委、县政府开始谋求向生态化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计。
早在2012年,该县就出台了《长泰县逐步关闭饰面花岗岩矿区规划方案》,设置5年关闭过渡期,到2017年底全面关闭吴田山矿区。
此规划方案一出,立即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吴田山矿区开采已持续30多年,并形成了集矿山开采、石材加工、物流运输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不仅成为当地最为稳定的财源,还直接关系着数万名人的生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矿业开发之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战略,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解决人员就业问题。”长泰县委、县政府在破解“两难”中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2017年底以来,该县为关闭清理矿山,坚持长短结合、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对吴田山矿区进行集中整治。一是彻底关闭矿山开采。从2018年1月1日起,对山上10个矿段、63个矿点实行“两断三清”(断电、断水,清理机械、设备和人员)。山上所有设备于2018年1月19日全部拆除清运完毕,所有人员也于当年1月底全部撤离。二是清运上山囤积的石材荒料。累计清运荒料40多万立方米,为后续生态修复治理腾出空间。三是清理整顿矿山上的工棚、简易搭盖,以及各类杂物。累计清除工棚4万立方米、临时搭盖5000多平方米,逐步改善了矿区及周边环境。
“我们在关闭矿山、清除设施的基础上,做好了矿区安全警示与防范工作,全面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在各矿点和主要路口设立安全警示牌116支,封堵开采工作面路口100处。同时,组织部分矿区开展植树绿化,累计种植垂叶榕、枫香和播撒草籽680亩,并引导周边村民开展复垦复耕120亩。”叶水山介绍。
而这还远远不够。为了彻底杜绝矿区开采,斩断矿石销售渠道,该县还从加工和流通环节入手,在2018年1月底率先关停了陈巷美彭、林墩江都矿产收费站以上的79家石材加工企业,2019年5月又全部关停整治了全县1342家石材加工企业,有效地解决了一批企业占用矿山耕地、林地等问题,倒逼全县石材产业转型升级。
“因为关闭吴田山矿区,近几年来影响县财政收入累计达10亿多元。但我们对关闭矿山、整治环境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泰县委书记方木荣表示。
在完成吴田山矿区的前期关闭整治基础上,该县启动了矿区修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委托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对矿区开展野外调查、实地踏勘和地形测量,并对矿区进行航拍测绘,编制了《长泰县吴田山花岗岩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初步规划设计》,同时与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合作,编制吴田山矿区修复整治及后续开发利用的综合方案,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指导。
机制创新促修复
吴田山矿区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多数责任主体已灭失,要想全面完成矿区的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作,必须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在政府主导下依靠社会资本投入,并通过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产业,才能事半功倍、持续推进。
底子清方能措施准。要彻底治理恢复好吴田山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必须要先摸清其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吴田山矿区主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植被和耕地破坏、水土流失、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等问题。”绿色矿山推进会会长史京玺介绍,截至目前,吴田山矿区范围内采掘区、矿渣堆积区、生产建设用地、裸石和泥质地表等面积共计6.61平方公里,占矿区面积的56.93%;林地面积3.35平方公里,占矿区面积的28.85%;草地面积0.82平方公里,占矿区面积的7.06%。矿区内采矿区、生产区和矿渣堆放区需要修复的面积占比为45.83%。矿坑内土壤表层均全部剥离,估算土壤流失量已达90万立方米。
“更重要的是,矿区内共有112个5米~100米的矿坑,有125个5米~30米高、废石量在2800万立方米的矿渣堆放点。废石渣堆边坡依靠废石自然重力形成,并无任何阻挡和排水措施,在强降雨和外力影响下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史京玺分析说。
据了解,为了全面推进吴田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制了吴田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并联合厦门海石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启动生态修复工作。
“对吴田山矿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我们根据政策并结合实际情况,建议以打造国家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样板区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两大原则,协调处理好‘政府-群众-企业’关系、环境再生和产业协调发展关系、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关系,落实好清(占压、淤积)、削(坡)、修(挡土墙、拦渣坝、水渠、道路、人工湿地)、种(植被恢复和重建)为主的四项措施,获得构建吴田新环境促进生态优景观美、树立长泰新名片提升政府新形象、共享修复新成果实现群众增效增收、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兼顾企业效益保障社会投资回报合理五大效益。”史京玺说。
然而,吴田山矿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跟全国一样,都面临着财政资金短缺状况,如何构建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必然要求,是重塑矿业形象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较多,治理资金严重缺乏。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存在无人‘买单’的现象。如果单纯依靠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一是治理资金有限,难以满足需要;二是治理后涉及大量运行维护费用,弄不好又会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要破解这个矛盾和难题,必须坚持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新机制,形成对社会资本进入矿山生态修复的政策鼓励和有效激励。”汪民说,要先由政府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情况组织开展摸底调查,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明确要求,推动社会资本与技术相对接,公平公正引入社会力量,并加强指导和监管。核心是要按照中央精神,坚持“谁修复、谁受益”原则,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和残留矿产资源,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
“长泰县是福建省首批国家级生态县,率先在福建省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吴田山地理位置好,30余年的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安全隐患,但生态底子还在,资源禀赋良好,发展潜力很大。”汪民建议,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把“生态化”理念融入矿山生态修复的全过程,构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格局;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必须加强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找准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抓住根本和源头,统筹考虑、系统修复;要依靠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找准问题,研发并采用适宜当地生态修复需要的先进技术,事半功倍地开展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坚决防止应景式治理,造景式恢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天人合一。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推广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要使矿区复绿后能恢复原来的面貌,还要通过生物修复和土壤改良等技术的优化组合,恢复原来的生物多样性。要把矿山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当地旅游规划结合起来,通过打造新的旅游景点来催生新的产业。
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关凤峻表示,矿山生态修复必须走开发式治理、产业化修复之路。只有生态修复工作有投入有产出有效益,才能可持续。
鉴于吴田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浩大、治理情况复杂等实际情况,长泰县委、县政府加强了顶层设计,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来推进矿区综合整治。
“我们将在院士行专家组的指导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分片实施,以民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力争把吴田山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经验。”叶水山最后表示。